四个问答
一、问 崔译
李泊岩:石头、生锈的金属对你意味着什么?
崔译:混凝土和生锈的钢筋对我来说是一种人为的、工业的剩余和消费的产物。
李泊岩:你怎么看待城市和城市生活?
崔译:城市生活中个人分工的高度默契加速着城市的脉搏,我们被裹挟着前行,在速度的沙砾中,人经历着进化,也无可避免地经历着异化。喧嚣中迷人的狂欢,随之而来的或许是时代的寂寥和沉默。
李泊岩:你的作品中是不是带有这种时代的寂寥和沉默?
崔译:这个时代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不一样的,我通过感知去体验我所在的当下,或许对我来说有一种狂欢后的寂寥和沉默。这次展览的作品中有一些来自一个最初的表达,叫《此在》的系列作品。"此在"是来自海德格尔的名词,但更多的包含了我自身的感受,作品成为了我容纳情绪的容器。"此在"成为了一种无可逃脱,等待安放的当下。
李泊岩:从形象上看,你的作品很文学化、有很强的诗意,这种气质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
崔译:作品气质在我看来也是作品表达的一部分,是对于这件作品而言,是艺术家所做的选择,我想你说的这种气质在这件作品中比较明显吧。确实,早期面对材料和我对这个主题的初衷时,我写下了一些文字。如下:
“我在拆迁地捡来的弃物,连带着我们所处的现实境遇,成为我创作中不言而喻的背景。来源于现实却又出离现实,这是我所试图展开的表达。看似具象的、符号化的隐喻,弥散着一种游离不定的意味。作品像是生活里的分镜,蒙太奇式地存在同一个空间中,彼此交织、并置。情境的编织和营造,呈现出一种异化的当下,实践着日常经验在空间中的转化,此在,是一种当下,是一种未来,是你我都在场的现实。”
那些唾手可得的材料彰显着岁月的消磨和人类的破坏,无法重塑我们记忆的庄严,一切已经进入了历史,甚至是一个迷。“废墟之歌”,它不愿向寂寥与沉默妥协,但希望留存一些诗意和安然。这个容器所容纳的更多是一种中性的审视,一个承载着意识空间的重塑景观。我们需要反思,却也同样爱慕面对沉重时懂得轻盈的力量。
在空中盘旋的废墟好似在跟一颗心形的影子游戏,一股生长的力量又好似在回应着某种玄迷的轮回。“影子”在我的感知中又像是“网”,两者并不是视觉上的相像,而都是一种隐喻,一种状态,一种关系,一种刻意掩盖却又想要袒露的表达,是模糊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另一个维度,是一种梦境,是一种创造,是包裹(束缚)和被包裹(被束缚)两者间飘忽不定的转换。
李泊岩:你怎么看这次展览里其他三位艺术家的作品?
崔译:借用你的上一个问题,我觉得其他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对我来说,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诗意,有着与常见艺术家作品形态不一样的调皮的地方,都在打破着某个小小的边界,也同时在玩味着各自的这种打破,有趣的是当展览将我们穿插起来时,好似突然响起了那个电话,打断了吻,产生了彼此对话的可能。
崔译,1990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盐城,现工作生活于杭州。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作品曾获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最受大众欢迎奖”,澳大利亚海岸雕塑展Sculpture by the Sea, Bondi 2017“新兴艺术家奖”。
Cui Yi, born in 1990 in Yancheng, Jiangsu Province, currently living and working in Hangzhou. Graduated with Master Degree from the College of Sculpture and Public Art,China Academy of Art in 2016. She has won awards include Citizens Choice Award of 3rd Nanjing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 2017 and Emerging Artist Subsidy of Sculpture by the Sea Bondi, 2017.
二、问 孙存明
李泊岩:在你看来艺术为你带来了什么?
孙存明:这个问题太难了,这么大问题。
李泊岩:你抽烟的时候通常想什么?
孙存明:抽烟的时候很少想事情,只是一种对炊烟的向往。
李泊岩:你会从平时看到观察到的事物中得到一些比喻,你怎么看待这种转化?
孙存明:我没想过这是一种“比喻”。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们是彼此的补充,每个事物本身都在一个丰富的词汇网络中。我大部分的工作只是借用其中一个“词”,将其组合或添加后构成我自己的语言。通过它来让我理解我周边的事物,并与他人沟通。
李泊岩:谈谈你来天津做的作品?
孙存明:我和策展人都希望有一个现场的创作。对此我并不陌生,我在去天津之前就希望能有一个拆迁的环境,最终选择了画廊周边的一片拆迁胡同。在那里我用一天的时间逛了几遍,最终在那里捡到了我展览中呈现的3个作品的素材:电炉盘、瓷砖墙、篦子。我将3个物件放到画廊,并在空间中开始观察它们。对于每一个我选用的物件我都会对其进行一段时间的“阅读”,这个“阅读”的过程就是重新组织我自己语言的过程,我会把物件放到各个语言背景中去试着解读它们功能性背后的故事。然后选择一个轻松诗意的方式去完成它。现场创作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掉很多做“项目”的思维,而将making art直接转化为doing art这样一个比较生动的过程。
李泊岩:最后说说别人的作品,或者说展览中你的作品和别人作品的关系,你怎么看?
孙存明:基于此次展览,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大都属于已经完成的作品,因此我的部分会在空间布置方面更加考虑到与他们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会在空间中反复闲逛,拍照,像进入一个园林里一样,会反复考虑到多个立面和角度的观看。由于我之前学习环境艺术专业的原因,作品在空间中的呈现是我很看重的一部分,放哪一面墙?什么高度?光线怎样?路过它的方式我都会考虑。
孙存明,1985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现生活工作于中国长沙。2015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并获评审最高荣誉(avec les félicitations du jury) 。近期作品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泰康空间、蒙鲁日展览中心展出。
Sun Cunming, graduated from ENSBA Lyon in 2015, and currently lives and works in his home city, Changsha. His recent work have been exhibited in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Taikang Space and have been selected in the 61st Salon de Montrouge in France.
三、问 张嗣
李泊岩:你的学艺背景有意思,国画的学习带给你了哪些不同于别人的东西?
张嗣:我只会用纸而驾驭不了油画布。我用油画布时会觉得它弹性太大,你给它一个力很快弹回来。而纸不会,纸把你的力吃进去,然后再有一个反馈。
李泊岩:你有没有觉得有什么事情还没来得及做就老了?
张嗣:是的,不光是没来得及做,而且是忘了……我去年刚过30岁生日,现在三个月前的事儿都记不住。
李泊岩:你和哪些朋友特别有共鸣?
张嗣:嗯,可以植入一条硬广:下个月,我和朋友艺术家耶苏在“望远镜”有一个双人展。我们一个共同的画廊主朋友说我俩是北京最酸的艺术家,到时欢迎来看。
李泊岩:简单说说你现在的绘画?
张嗣:从去年到现在我做了一些画完之后又重新微喷输出的绘画,避免了对“糙”、“脏”的过度消费,尺幅的自由度也大了好多。
李泊岩:你怎么看待你所使用的表达手段?
张嗣:绘画和图片是我目前主要的手段。我希望我是能画得好的,图片是去完成绘画完成不了的那部分内容,而不是画不好。
李泊岩:你怎么看这次展览中其他艺术家的作品?
张嗣:真心都不错,尤其跟一般博览会机制里的作品有比较大的区别,这一点我还挺佩服策展人及三三画廊的选人与选作品的眼光的。
张嗣,1987年生于江苏苏州。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同时也为ARTFORUM中文网等媒体撰稿。
Zhang Si, born in 1987 in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Graduated with Bachelor Degree from the College of Chinese Painting,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2010, with Master Degree from the Experimental Art Department,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2014. Currently living and working in Beijing, meanwhile contributing for ARTFORUM (CN) and other media.
四、问 刘利斌
李泊岩:这次展览展出了你那么多画,你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自己的画上墙吗?有什么感受?
刘利斌:在群展里一次性展现一百多幅大大小小的作品,是第一次,以前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展示它们。其实我觉得这样的展示非常能体现一种工作的状态——庞大的堆积,展示的堆积和作品生产的堆积。而正是这种堆积,可以映射出我与艺术的关系。
李泊岩:你除了画画还用什么手段做作品?
刘利斌:除了绘画,还做过行为的作品,也做过装置的作品,但是做的不多。2016年做过一个《去捡钱》的行为作品,用了一个月的期限,每天都上街去捡钱,然后捡到后就在微信上和朋友互动,结果到了现在偶尔还有朋友在街上捡钱后找我互动。装置作品因为存放的问题,只会在有具体的项目时才去做。
李泊岩:你近几年的心境和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比有什么变化?
刘利斌:发现身边留下在做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了,能在艺术上继续往前走需要面对更多的压力。
李泊岩:你怎么看待你一直在西南地区工作生活这个状态?
刘利斌:前几年重庆、成都的艺术氛围挺活跃的,生活成本也不太高,毕业后就留在了这边。经过几年积累后还是非常希望可以到其他地方去进行学习和交流,毕竟西南还是太封闭。
李泊岩:你怎么看待这次展览的其他艺术家的作品?
刘利斌:从整个展览来看,空间控制很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注方向,而且每个人的工作方法也都不同,整个展览的节奏把控的很好,呈现的很协调。
刘利斌,1985年3月生于河北省邢台市。201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12年驻官家林艺术工作室,2014年至今工作生活于成都。曾在北京品红度艺术空间、北京卓越艺术空间举办个展。
Liu Libin,born in 1985 in Xingtai , Hebei Province. Graduated from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in 2010, has been working in Guan Jia Lin Art studio from 2012. The near future live and work in Chengdu. Recent solo exhibitions include the ones in REDUEART and JOYART.
*对话按时间顺序排列,艺术家头像由徐宽小朋友拍摄,特此鸣谢。